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雕热”在全国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雕塑涌入大街小巷,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是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博弈,拙劣的雕塑将对整个环境造成持久性破坏。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雕塑是不受欢迎的呢?抄袭?媚俗?僵化?不专业?这些都可以成为标准,有人认为,城市雕塑不光要美,最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看得懂,民众有权利决定让什么样的雕塑进入自己生活的公共区域。
1981年,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家理查德.塞拉的作品《倾斜的弧》,安放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联邦办公场所。它以钢板打造,长36.6米,高3.66米,没有起伏变化线条,是块真正的“钢板”。自装上之后,公众的抗议声就从未间断过。附近的上班族,不但嘲讽它是一块会生锈的高价废铁,还认为它会影响上班的心情、妨碍视线等。最后雕塑家被告上法院。1989年,《倾斜的弧》被拆除,这件花费17.5万美元制作的雕塑作品,拆除费竟高达3.5万美元。归根结底,是因为其生硬的艺术设计和社会脱离,所以被公众抛弃。
最后取代“钢板”的是一位景观设计师设计的绿色长椅,走累的人可以坐下休息,上班族可以坐下吃午餐。尽管不少雕塑家认为它的艺术价值比不上“钢板”,但是它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这是一次公众审美的胜利。老百姓看城市雕塑,首先看它是否有实用功能,比如佛像,关乎群众信仰,用于祭祀、祈祷、寄托心理,具有实用性。其次,好雕塑要有足够的精气神,积极上进,看了让人舒坦,激励人心。相反,有些雕塑很有创造力,但是主题是颓废的,会让人产生郁闷的感觉。有精气神的雕塑艺术,才能得到百姓的长期认可。
一些雕塑产生了,没有出现一丝丝的涟漪;一些雕塑消失了,没有引起一丝丝的惋惜。不管是否炒作,好雕塑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