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中国》系列学术讲座第五场中国雕塑的收藏环境和市场趋势,于2012年11月10日周六下午两点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准时开讲。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段海康担当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市场数据分析中心”主任赵力主讲。近些年,中国书画、油画等方面在收藏市场上获得很大支持,但是在雕塑方面却不尽然。因此,今天主要从现实的状况和分析雕塑的市场趋势,并从个人角度来看是对雕塑市场的未来趋势是持乐观态度的。
赵力教授主要从“中国雕塑的收藏”、“中国雕塑的收藏群体”、“中国雕塑的市场趋势”这三方面来谈及雕塑的收藏环境和市场趋势。在“中国雕塑的收藏”这部分中,他认为从市场和收藏的角度来看,可以将收藏的种类分为:古代雕塑、近现代雕塑和当代雕塑三大类。因为中国本身对于古代雕塑的收藏历史是比较悠久,并且收藏涉及面广,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是收藏主流。其中在古代雕塑这类中,可以分为佛教雕塑和玩赏性雕塑。佛教雕塑这部分存量较多,代表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同时,由于美术馆、博物馆的大量建立,使得以前存于庙宇和石窟寺中的佛教雕塑也逐渐流入市场,拓展了收藏的渠道。在收藏的方向上来看,现在的收藏方向是打破了原来的文人收藏趣味,也打破了原来保存的那种小型的,各种各样材质,开始转向收藏为石雕的、室外的这类作品。此外,在中国古代雕塑中,还有一部分雕塑是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那种玩赏性的、小型的案头雕塑。这部分雕塑作品分布广泛,同时这类玩赏性的雕塑在中国雕塑收藏史上从元、明、清之后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代代相传的。
近现代雕塑是指20世纪上半叶和新中国的雕塑。这部分的收藏和市场这几年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目前,学术界对于20世纪中国雕塑的重要性和价值已经有了初步地了解。但是这种了解,还没有传入收藏这个领域中去,这当然也需要一定地时间。赵力教授分析其中的原因,认为首先是由于资源不清所造成。虽然从学术角度对重要地雕塑家进行排查,梳理出了一条线索,但是对艺术家创作了哪些作品,哪些是草图性的,哪些是落实的,这些作品有没有存世等方面还没有一个普查性地东西。此外,对于20世纪中国雕塑的学术研究目前还不够,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也才刚刚开始。还有一个原因是渠道非常匮乏,大量想参与、想收藏这部分雕塑作品的收藏家这几年也越来越多,并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渠道从哪里来,如何去收藏,这是一个问题。
第三类是当代雕塑,是指近30年雕塑家的创作所形成的一个收藏类别。对于当代雕塑的收藏还是比较活跃,但是没有形成体系。很多收藏家收藏当代雕塑作品是出于喜好,但是都没有一个当代雕塑的现状概念,也不知道当代雕塑目前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所以,在当代雕塑收藏上,基本上是看个人雕塑家的活跃度。因此关于当代雕塑的整个价值体系和收藏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关于中国雕塑的收藏群体”这部分,赵力教授讲到目前雕塑收藏群体数量最大、分布最满的是关注中国古代雕塑的这部分群体。这部分群体其实并不比中国书画的收藏群体少,并且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在一个跨洲际的更广阔地收藏范围里面,它不像中国书画的收藏群体是集中在华人圈里面。其次,国际的收藏趣味对国内收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公共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是主要集中在美国,尤其是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核心。再有就是西部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有一部分收藏。但是像欧洲大量地博物馆,包括南到南欧,北到北欧,西到大英博物馆这一个大的范围内,其实很大程度上的收藏是非书画的。在西方的传统里面,对于立体的东西还是很喜欢的。所以希腊、罗马的现存下来的大量地作品是雕塑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构成了西方很重要的一个收藏体系和对艺术价值的关注。因此,我们就会看到像大英博物馆就会成套地去将巴特农神庙中的雕塑成套地移入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就会成套地采购埃及的雕塑和浮雕作品,所以这是西方的一个大的系统收藏。因此,西方这套体系就带来了大量地对中国雕塑的私人关注,而这个私人关注又形成了更大意义上的关注中国雕塑的国际群体。这个收藏群体在关注中国古代雕塑的同时也在关注当代雕塑,只是关注点还没有完全转移过来,而这个群体也是我们可以进行输出和宣传的中国当代雕塑的一个很重要的群体。这几年,西方人对中国雕塑收藏的热情实际上是与日剧增的,开始的关注点主要是在古代雕塑的秦、汉部分。但是从90年代以后,雕塑收藏方向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这个热点就是在汉唐之间。之前20世纪80年代收藏关注点主要是以文人系统为主,但是受到西方的收藏观念影响,开始关注宫廷的艺术创作,即非文人系统的创作。
此外,海外华人收藏圈对中国古代雕塑收藏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90年代开始的“四小龙”的崛起,带来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真正意义上是95年以后以台湾地区为主出来了一批人收藏雕塑。这里面有几个代表人物。第一个就是做办公用品的震旦集团负责人是陈永泰,他最重要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山西一个庙中的罗汉一夜之间被割头,分两批走私去美国。而陈永泰先生知道后,出于文物保护的热情将其买回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另外一个事件是6年前纽约的嘉德公司拍卖一个汉代的石辟邪,陈永泰花费1500万美元将其买回。还有一个叫曹新成,是台湾电子行业的领袖人物。主要收藏的东西是青铜器、秦汉雕塑、唐代各种各样墓葬用品,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关注雕塑的收藏家。像这些人还有很多,所以如何和这些收藏群体建立起联系,让他们将关注点从对传统雕塑的喜欢转向现当代雕塑也是很重要的。海外华人收藏圈对中国雕塑的收藏推动现在看是进入了一个好的周期,只要有好的作品出来就会有人买。
在“中国雕塑的市场趋势”这部分,赵力教授讲到虽然刚才所讲雕塑市场增长很快,但是规模却很小。从拍卖角度来说,去年艺术品拍卖大概是975亿人民币左右,60%以上是中国书画市场,而属于雕塑的市场加起来估计不超过几千万。这就体现出一个缺憾,就是占比过低,和国际市场同样数据相比差距过大。雕塑在国际市场通常交易额占比13%,去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是2000亿美金,雕塑大概是200多亿美金左右,这就明显看出差距。而中国雕塑市场占比过低同时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就是它的潜力是巨大的。还有就是目前雕塑市场是在向当代转型,这非常重要。因为古代的东西很难扩张,有些东西也不能进入拍卖场所。同时,由于近现代雕塑的资源匮乏导致如果雕塑市场能够起来的话,那么真正地重点是在当代雕塑这一部分。从这些年拍卖来看,当代雕塑是占90%以上,而中国近现代雕塑市场是靠当代雕塑市场带动起来的。
而在雕塑价格方面,从目前来看中国雕塑价格还没有一个价格体系,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点。此外,还有一个趋势就是青年雕塑家作品开始拉动消费市场,这也反映了艺术生活化的趋势。
从市场角度来说,保持乐观的态度看待雕塑市场的趋势是必要的。雕塑市场今后的潜力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当代雕塑这部分,但作为我们学生自身来说,一方面要对市场进行了解,但另一方面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创作出好的作品才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