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论现代装饰艺术与世界文化背景

时间:2022-10-17 15:01:46100 点击:

南京雕塑艺术:

一、环境意识的觉醒

21世纪的到来,人类对自己生存的环境、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比任何时候都要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学化、艺术化、舒适化的基本要求给装饰艺术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大师赖特从“草原式住宅”到“有机建筑论”所阐述的中心内容是“特定环境中的建筑性格”,实际上就是倡导建筑与自然环境、与人的整体和谐。装饰艺术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何尝不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一幅美丽的壁画、一件体量与色彩凸现的装饰壁挂、一个精美的案头小品,随时都与其自身的环境相映成趣,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典型性格,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关系。装饰艺术设计者在倾注自身情感、创造美的同时把观赏者也带进了一个美的环境中一起遨游。试看中国石窟艺术,它依山傍水、自西向东,逶迤于层峦叠嶂之中,那博大精深的气势包含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地域民族的痕迹和时代特征。这融神韵于自然的特点集中体现了美学结构--生命审美观、宇宙审美观、认识论和伦理秩序--高度统一的特点。在石窟有限的空间中,具有一种深远、广阔的佛园境界。在西方的教堂中,在透过阳光的巨大的狭长的玻璃彩画的室内,形成一种绚丽、飘渺的意境,在冥冥中有一种切近天国之感。这种装饰效果在与环境的协调、烘托主题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环境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创造不同的装饰艺术作品,以达到符合人的心理、生理需要和特点的目的。

3333.jpg

二、社会审美取向的趋同性与特异性

人们体验、欣赏、评价、创造美的活动,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活动是人类在精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源泉和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美,受对象美的特征的制约,随着客体的发展变化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在客观世界中,人类文明、人类大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正随着今天的信息时代脚步相互融合。这种共性的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社会的产物。当今在装饰艺术设计范畴,更多地注入了心理学、美学、思维科学、人类学、公共关系学、信息学、传播学等综合学科的理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发生了量的扩充和质的飞跃,新知识的聚合冲破了地域文化的封闭,在多维的动态空间中互相依存,共同发展,使现代文明更具共性文化的特色。在世界范围内,装饰艺术设计作品在审美意识上的认同便是其例证。

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仍然顽强地不失本色,在现代文明的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到与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关联,当然包含技术与材料的因素。

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软雕塑、壁挂,与我国的扎染、蜡染工艺无论如何都是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的。即使是现在我国有许多艺术家尝试纤维壁挂的形式和方法,但从涉猎的题材看仍旧没有脱出大文化的影响。以建筑装饰而言,德国古典建筑的典范--哥特式建筑的遗风-高耸的、垂直向上的造型和竖向的、狭窄的、立面分割影响着现代建筑,对金属材料和装饰的偏爱也可以从过去的建筑文化中寻到遗迹。而与德国毗邻的法国古典建筑的自由的、毫无拘束的构思,精美的建筑雕饰,建筑与环境完美的结合,以及富有艺术气质的风格,在今天也仍然是法国建筑的特征。中国的木架结构在世界建筑史上曾留下辉煌的一页,到今天建筑的造型、彩绘、风格依然别具风采。

由此可见,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大文化的背景,离不开生长、养育的地域文化,这相融、相近又有其独到审美意义的艺术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9999.jpg

三、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

在设计的历史上有过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也有过轰动一时的美术工艺运动,但最后的终结点都是以人的需求为目的的。

城市环境设计的中心是为了人,为了使人与包围人的环境构成一个共栖共生、和谐完美的生态体系。装饰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居环境中的科学化、艺术化的氛围。人是环境的主体,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一个理论上成功的设计,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是社会、自然、意识的统一体,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有衣食住行的需要,对这种需求不断追求的结果,改变了人周围的物质环境,同时又为新的追求奠定了基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有交往、沟通情感、交流信息、实现自我等需要,这种对需求不断追求的结果,使社会更加文明、富有理性,从物质到精神,向更高标准的生存质量奋斗,这也是人类的本能。

为了适应人类高质量生存的需要,就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性,最大限度地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宏观到微观,将人居环境、生活用品等以完美的设计、到位的服务实现装饰艺术的终极目的。

可以这样说,任何一种装饰艺术都是起源于一种纯实用、纯功能性物质的基础上,在它形成的初期,是功能至上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任何一种存在形式都可以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转为以装饰为主。从纯功能性的开发到考虑人的审美因素,这期间的造型,色彩,人的视觉、触觉方式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取悦于人、服务于人。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成为推动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朝着以“人”的需求为“本”的方向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造型材料是进行装饰设计的物质基础。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有大批的造型材料出现,其质地、色泽及可塑性激发了设计师的丰富想像力与创造力,进而创造出能与时代科技同步的装饰艺术品。在我国历史上,新石器时代、彩陶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都相应地出现了许多绝世精品,这表明以物质为基础、以工艺技术为手段、以当时社会审美趋向为特点的装饰艺术品是受制于科技水平或状况的,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为强烈和鲜明。

装饰艺术品的创作所依赖的是创作者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带有实用性的装饰艺术品更是如此。科学思维

是人类认识、反映和运用客观真理的思维。科学技术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及时地概括、综合与艺术思维对位。艺术思维是人感受并表现、追求美的生活的思维,是实现由生活美到艺术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形象思维。生活中的各种形象的综合,受到客观物质的质地、色彩、线条等刺激,使头脑中的形象与客观材料发生对位,产生创作的激情,物质与情感的碰撞迸发出火花,这火花便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

66666.jpg

“铁画”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装饰艺术门类。黑色的铁片被裁剪成松树,有一种苍劲、向上的精神,被裁成冲天的雄鹰,翱翔在蓝天,有一种振奋、蓬勃之感,这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材料“铁”的这一特点,与现实形象完美结合,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毛线”柔软、质地轻盈,设计者将其堆积、编织成高山、流水、鸟巢,也是与现实生活巧妙的对位,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塑料管、不锈钢管,这些现代化材料的出现,同样给了艺术家形象的启迪。不同色彩、不同直径的管材有秩序地排列组合成了一种有节奏的、有律动感的装饰艺术品,在凸现这种材料强烈的现代感的同时,让人们感到了颤动的空间与和谐的音律。

时代科技的发展,使新的造型材料不断产生;而时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又促使设计者们借助新材料的形、色、声去宣泄其主观情感,于是新的装饰艺术品便源源不断地问世。

111.jpg

五、现代装饰艺术教育的发展与世界文化同步

提“现代”这个词的意义是比较准确的。19 世纪前装饰艺术与艺术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泾渭分明的界限。在西方,许多著名的画家,包括拉斐尔和弗拉格纳尔在内,都从事过装饰艺术的创作。19 世纪的装饰艺术常用来泛指机器生产的小型艺术品和用于物品表面的艺术装饰,以后曾一度被视为廉价产品生产的一个要素,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装饰艺术的独立概念才逐渐明朗化,而与艺术的含义相区分。但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艺术创作呈多元化发展,其创作材料和审美的时代意识相碰撞,其作品的文化价值贴近了具有特定涵义的装饰艺术,而有些属于装饰艺术范畴

果是装饰艺术与纯艺术品的创作之间的的作品也参与了艺术创作的层面,其结究!!

界限又难以划分了。尽管在西方也有人称某些非功能性的建筑装修为“装饰主义”,但在形式上很难把二者独立地对待,这恰恰表明装饰的根本属性,那就是它给人的是从生活中得来又经过人为的按美的属性加工、升华的取悦于人的造物。

因此,在进行装饰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把“装饰”这个词汇的出生点推向了远古。在探究装饰艺术的起源时,目光不约而同地射向原始艺术统一的装饰风。

装饰性艺术不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而是一种形式。形式的起源,实际就是装饰艺术的起源。人们在研究形式及形式美的法则时发现形象一经对称、均衡、秩序、大小、疏密的排列便产生规则形,进而成为装饰形象的造型元素,而形状越规则,排列越有秩序,装饰性就越强。

在中国,象征的图腾标志包含了原始人的观念和意识,进入从象形到象征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形式美的规律一 -节奏、韵律、对称、渐变……这种秩序性、规则性的装饰规律,促进了原始艺术装饰手法的发展。“装饰”是精神生产、意识动态的产物,是人类想像中的“人化”和“对象化”,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的萌芽。随着时代的演进,其间装饰的灵魂、时代精神的火花便凝炼、流传积淀下来,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低下的物质生活及生存的整体性,决定了依赖民族的血缘关系和通过集体劳动方式,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养成了习惯对称、平衡的直觉天性,进而诱发了符合两大需求的先天的、直觉的装饰细胞的生长。可以说,原始时期,世界的艺术大同小异,是由于相同的生存方式产生了相同的哲学观点,决定了共同的装饰风格。

南京雕塑协会


关于协会 协会会员 协会活动 会员服务 新闻中心 作品赏析 艺术沙龙 学术报告厅 雕塑公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12-2019 南京市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学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院 南京雕协 南京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