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雕塑协会:
最近在思考一些问题,看一些书。
这些问题,来源于一次看小破站的博物馆展览讲座,后来加入一个机构运营的群,开始和一些文博爱好者互动,其中也有一些文博产业人员,其中一位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人员印象非常深刻。
经过和他们互动,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家对文物(考古)、博物(展览),还处在值得商榷的阶段。
1.中国文物、遗址观念淡薄,外国帮助中国保存了历史。
2.中国大陆文物、遗址保护不好,幸亏有国外或者台北才保存很多很好的文物。
3.看文物,遗址,展览,最后变成比数量。所以,到底是看的什么?
新疆库车,克孜尔尕哈烽燧
随着大量文物流向西方,博物从个体走向公共,于是文物研究保护才正式学科化,严谨化。这个时候,现代意义的考古才算正式成行。
而西方的考古带着“原罪”,就是他们永远洗不掉的,而且非法掠夺,破坏性发掘,导致大量损坏,十能存一。
这些有大量的书籍作为佐证,就不一一赘述了。
所以,现代文物(考古)的概念是一个西方概念,相比金石之学有一些提升。
其次,西方带来的文物考古概念,到底潜移默化了什么?
举个例子,你家祖传了一些用品,陶器,金银器,都是日用品。家庙里存着祖先的塑像,或者神佛的造像,每天朝拜。
突然有一天,房屋发生大火,更可能是被人纵火,然后大家一起抢救出去。结果,那些外人说帮你保管,甚至把旁边没有着火的房子抢劫一空。结果,等你修好房子,想拿回来祖传的物品神像,对方说不行,不能还,那是世界的文物,应该继续由他们保管。你觉得哪里合适?更何况,大阴博物馆之流从购买到维护中,毁坏了很多文物,尤其壁画,字画,简直是科学地破坏!
更何况中国金石之学对有价值的文化载体也有足够的研究。西方历代绝大多数是掠夺根本不是文物保护,不是考古。
其三,文物是记录过去的物品,载体。首先是当时当下的用品,或者祭典埋藏相关的物品,是具有现实使用价值的物品。
任何一个国家在政权更迭,破坏的时候,肯定内部毁灭,抢夺这些东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可惜的是,中国在世界大交流的时候,处于一个弱势地位,沦落为被抢劫的对象。不能说中国没有保护好。
有的人说,文革破四旧,的确要承认毁坏了不少文物古迹,那也是社会波折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问题不能作为外国掠夺的借口。外国掠夺比中国毁灭的更多,现在中国保存下来的数量也更多。
如果按这个逻辑,国内出问题,就说外国保护好。那现在欧美衰落,文物保护差,甚至欧美要内战的时候,他们能主动归还么?还是,我们必须去抢回来?甚至,把古希腊,古罗马的东西都抢过来?
按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博物馆预算,科技水平,保护水平。我们已经超过外国之和了。
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区别,总结如下:
1.台北带走了不少北京故宫的字画,轻巧的文物。尤其部分精品字画。不过,还有很多字画被溥仪带走了,流落到民间更多。后来保存在辽宁博物馆,被民国的收藏家保存,比如张伯驹,后来他全部捐献给新中国管理的故宫博物院。
2.新中国成立后,更多的文物被发现,发掘。比如,石鼓文,还有一些零散到民间的文物。
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馆有精品,但是规模偏小,精品偏少。
最后一个问题,不要单纯比看的文博数量,关键是,思考的内容和逻辑。
1.还原到当时当地当事人。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比如,弓形器给我带来的疑惑。
2.用一个主题去看,比如石窟路线。以佛教传播的路径走。
3.因为大家都是兴趣爱好者,精力财富有限。看一个点,然后去查当地还有什么值得去看的。用一个景点去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人群。
4.最后,历史是过去人生活的场景记录。最基础的是地理,资源,交通问题。提升一下,就是地缘政治问题。中国的时空格局问题,就容易理出头绪了。推荐最近看的一本书,上下两册,《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何新华,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2
5.中国人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创造文明,所以,有很多考古博物馆或考古公园可以看。对于个体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南京雕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