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雕塑协会:
一个青铜剑格的清理修复记录
在中国春秋战国到两汉三国时期,中国的剑形态和材质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是其剑格(即护手位置)的形制却未有较大变化,其凹口剑格的形制绵延了数百年之久。从青铜剑至铁剑,直到汉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剑格原始状态观察
剑格表面以及剑身残段上覆盖有一层较厚的铁锈与砂土的混合物,较为牢固,使用竹片无法剔除。并且,中部铁芯锈蚀膨胀,让剑格中部产生裂缝。在剑茎段,有些许木质残留,推测可能为原始柄木的残留。
清理过程
由于表面的砂土附着物太过坚固,又有一定厚度。笔者采用喷枪火焰进行表面灼烧。砂土层迅速由土黄色变红,推测是砂土附着物中的铁元素经过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铁。经过火烧后迅速置入清水中,由于剑格本体是青铜材质,并未受到火焰影响。而砂土曾经过热胀冷缩,变得酥脆,易于清理。
用小錾子将剑格表面砂土轻轻敲掉,部分砂土清理掉之后,两瓣剑格之间的物理连接消失,自然散落成两半。再继续用小錾子与手术刀将残剑与剑格分离。
木质残片
铁剑
铁剑残段有非常严重的侧弯情况,很可能是在整剑入水后,被大石重压导致的。并且锈蚀严重,厚度损失较大。但是从残留宽度与砂石层下黑色物质来看,原剑很可能是一支比较宽的剑,剑茎也较为宽厚。存在战国铁剑的可能。并且在剑茎位置存在木质残片,笔者推测很可能是柄木残留,但是并未在剑刃的砂土层下发现木质残留,很可能其剑落水时并未附着剑鞘,战场遗留的可能性较大.
铁剑残段
剑格
剑格从铁剑身上分离之后,两侧断口呈现不同情况,一面呈现银灰色,为裂缝较大处。一侧为绿灰色,为砂土覆盖下的小裂缝。并且裂缝的走向大致沿着范线方向,可能在铸造过程中产生的暗裂开加之较为宽厚的茎通过锈涨产生的作用力将剑格“掰开”。但是砂石覆盖层作为粘合物质牢牢地将其固定在一起。
剑格呈现黑漆古皮壳,铜流失较少,断口严丝合缝笔者采用大漆粘接的方式将其粘合在一起。通过天然生漆和糯米粉2:1的比例调和,仔细的站在断口处,用绳子捆紧阴干。
剑格并非全实心,内部为空心结构,范线位置为剑格最薄处,物理强度弱,故而裂缝较为完整且有据可循。
从残段来看,剑格给茎孔的位置较为充裕,整个剑的末端应该比较宽厚,笔者根据残留信息绘制了该残件的复原图。
南京雕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