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一粒种子,我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袁隆平用质朴的语言,吐露出一位中国人、一位农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心声。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素日穿行于农田间,对于农业科学的研究,他至始至终都保持着执着一份执着的心态对待科学研究工作。
作品“ 种子 ”,所传达的是真挚与朴实。“ 种子 ” ,播种在春日的大地,在金色的秋日吐出果实,绽露出的是希望。作品表现的只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者,脸庞皱褶的纹理,纵横交织,苍老之态跃然于眼前,我们甚至怀疑,这真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位带给世界食品安全的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用科学的精神,研制出被誉为 “ 东方魔稻 ” 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半数人口粮食问题。但是,置于眼前的雕塑,或许你会想起的是罗中立的《父亲》,苍老朴素,厚茧粗手握着残缺的瓷碗。或许你更容易接受,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 父亲 ”。岁月舔舐着他的肌肤,磨练着他的双手,他的眼睛不再熠熠发光,却是炯炯地望着前方,他的皮肤不再光洁,却是有着秋分拂过麦浪的纹理,宽厚的触感。
他在微笑,种子般炽热恳切的眼神也在微笑,皱纹舒展开来,像大地经过炎炎夏日,干裂灼热的卷起边儿,麦地里种子落进深深地裂缝里。于是,笑容更舒展了,种子在土壤中孕育着成熟发芽,长成一株稻穗。这笑容,这目光,这苍老的中国农民是伟大的,他的酝酿带给全世界人民的是恬静安详的生活,是物阜民丰的未来。
他是 “ 父亲 ” ,是 “ 杂交水稻之父 ” ,是带给全世界人民丰硕的粮食的一位站在农田里研究水稻的父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