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简介:
王山,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009年2月18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带领摄制组来曲阳拍摄大型文献片《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在曲阳期间王山秘书长欣然接受河北省雕塑艺术专业委会秘书长、《河北雕塑》主编杨跃武的专访,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谈了自己的观点。
杨跃武:王秘书长,您好!很高兴再次和您一起座谈。当前,不仅在我国石雕界,而且在整个工艺美术行业,都普遍缺少创新,今天就请您谈谈有关创新的话题。
王山:好的。其实,不管在工艺美术行业,还是在学术界,对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都存在许多困惑。别说你们了,就是我,也有一些困惑。并不是说我把关于创新的一些观点讲出来了,你们就能接受。因为关于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你们应在某一点或几点上去把握。比如你信奉马克思主义,那么你就坚持你的选择;如果你信奉弗洛伊德主义,那么你也可以去信服它。
总之,你掌握了某一种观点,就要坚持下去。不能你既学他,又学她,还学它,那最后你可能会不伦不类。现在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又是信息时代,这就构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现在已不同于文革时代,那时人们都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现在允许有个人的思想,允许有个人的艺术理念。如他信奉后现代主义,尊崇的是罗丹艺术创作规律,而你尊崇文艺复兴以前的艺术风格——传统的、古典的风格,你就不能去否认他,他也不能来否认你。我们在学术上、在艺术上要切记一个问题,你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你做的东西是在你的艺术思想支配下创作出来的,而他做的东西是在他的艺术思想支配下创作出来的,你不能去否认别人的东西,因为人家有人家的创作理念,你在议论别人时,别人可能也在议论你。因此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艺术也是一样,如果人们在学术观点上、创作理念上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大的发展和进步。我是想告诫大家,在学术观点上,在创新理念上,应提倡百家争鸣。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构成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三个多元化才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
杨跃武:在艺术创作上,关于传承与创新一直是一个让很多人纠结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王山:传承是一个方面,创新是另一个方面,而如何把这两方面结合好,这是不容易把握的。不久前,我们曾去挪威奥斯陆艺术学院访问、考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们也有一些困惑,比如在传承方面,往往一谈到传承,就会跑到“复古”上去了,认为是对古代的东西一味的复制和临摹;而一讲到创新,又跑到“西化”上去了,认为是对西方的东西照抄照搬。
对于如何进行艺术创新,也不是我能谈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艺术问题。科学技术问题往往好把握,如抛光问题,要求是光洁度达到多少,一级净面、二级净面等等,车床车到了多少道,才会达到多少精度,这些技术问题是好把握的。再如赛跑项目,看谁跑得快,就是让赛手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令枪一响,赛手们同一时间起跑,谁先到终点,谁就跑的快。但艺术创新恰恰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的概念范畴。
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讨会,让与会者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而成立这个议题来发表意见。我发表的个人意见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不是一代人就能建立起来的,它们都要有若干个历史阶段的积累之后,再把它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比如物理学,它是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历史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因为它包括力学、电学、动力学等等多个方面,是一门综合学科。
目前,学术界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学术浮躁,想着把一门新的学科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来,一些人总想着自己在这代人中成名成家,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不可取的。从大的世界背景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世界上刚刚确立起来,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50年代确立的,才经历了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一代人怎么就能建立起一门学科呢?如果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还不能完全成立。
在当前学术浮躁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切记要保持谦虚和谨慎,在创新方面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观点,不能去否定别人的观点。就像看一部电影,两个人对故事情节可能有相同的认识,也可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相同的地方就多谈,在不同的地方就少谈。孔子曾说过:道同则谋之,道不同也可谋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思想认识相同可以进行合作,思想认识不同也不要争吵,应该也可以合作,要求同存异。西方人的合作精神很强,而中国人的一个缺点就是互相踩着上。如在展会上,有的人便议论别人的东西如何如何不好。为什么要贬低别人呢?他在给我说这些话时,我会小看他的;如果他给我说,谁谁的东西做的不错,自己应向人家学习。我会觉得他心胸宽广,谦虚好学。从事工艺美术的人,一开始都是临摹,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形成有个人风格特征的作品。
杨跃武: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带有个人明显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创作者该如何选择创作题材呢?
王山:题材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是师傅能教给你的东西,师傅教给的只是手段和方法,更多的创作源泉是来自生活,不要单纯的把师傅教给自己的东西用在自己的创作上。如曲阳石雕的传统题材是宗教题材,你不能把师傅教的宗教题材做一辈子,这样的话就限制了自己的创作范围。创新就是在创作中要有个人特性的发挥,在传统题材基础上有所拓展。人们理解最透彻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真实的东西。我们生活的空间太广阔了,创作的题材表现也是无穷的,因此说艺术创新的源泉是生活。当然,是否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能创作出来呢?这是一个问题。
郑板桥有一句话:艺术创作要在眼中、手中、心中。大家应这样来理解:眼中是指自己看到的东西,心中是指把眼中看到的最精彩的东西留下来。就像在大街上,人们都是穿着深色、灰色和青色的衣服,突然有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走过来,这对你的印象就会很深。要把自己看到的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留下来,作为素材去创作。我还举一个例子,在大街上,突然一个漂亮女孩的自行车爆胎了,这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一个男孩主动上前帮她补胎,这是一个生活小插曲,可以把它当作素材而创作出来。有人认为男孩是为赚钱而去补胎的,另一个人认为男孩是看上了女孩,还有的人认为男孩就是为了做好事,这就是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产生的不同认识,而以此为素材做成艺术品,思想性是一方面,表现力是另一方面,如何表现出来,不同的认识,创作出来的东西也会不同。每个艺术家都是经过多少年的积累才形成了自己的技艺水平和表现能力,把同一个事物表现出来,不同的技艺水平和表现能力,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会有所差异。
李铁映名誉理事长曾讲过三个转变,其中的一条就是工艺美术艺人、匠人要向艺术家转变。我们都愿意让别人称自己为艺术家,但叫自己艺术家容易,是否别人就认为你是艺术家呢?我们应让行业认可、社会认可才行。
我们工艺美术讲工艺,要强调提出这一点,如技艺、技法、技巧、材质等等。
杨跃武:您说的这个问题也是创作者不容易把握的东西,就拿这次杭州“工美大师展”的作品来说,有许多作品在突出它的艺术性时,工艺水平可能差些,那怎么把二者把握的更好呢?
王山:在这届杭州“工美大师展”期间,也举办了一次象牙雕刻艺术研讨会,是由中俄两国联合搞的。当前我国从事象牙雕刻的人大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都是民间艺人,他们欠缺美术功底;而从俄罗斯艺术学院毕业的从事牙雕的艺人,他们有美术功底,但实践经验少。现在我国的雕刻艺人很少接触像翡翠、玛瑙、象牙、黄金等贵重原材料,而是大量使用石、木、树脂、金属等原材料。工艺强调的是材质美,追求的是一种形式美,而美术强调作品的内容美,也就是思想性,以上是工艺和美术的区别。像世界著名雕刻大师摩尔的作品讲究的是造型和动态,而没有像我们雕刻的那么细致,比如镂空,他的作品强调通过造型来表现一种内容,来表现一个主题。还有雕刻大师罗丹的《思想者》,它体现的是一种思想性,通过让别人看,来理解作品寓意的思想。如表现一个人的痛苦,就把创作出的作品放在那里让人们看,来理解这个人的痛苦。再是还要发挥自己二次创作的艺术空间,创作者只是完成了一次创作,而让观者去完成二次创作,甲对这个作品的理解除了痛苦以外,可能还有悲哀等等,乙还可能理解出别的东西来,这样这件作品的艺术性就达到了。
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这就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如青瓷,有的人可能会说:青瓷就是青色的,有什么呀?但艺术品要通过造型来表现一种思想内容,文人崇尚清淡、高雅,而青瓷就可以去表现。一些青瓷作品是通过作品名称去表现一种思想,这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再叫青瓷碗、青瓷壶什么的,像起名为《清曲》、《思》、《静雅》等,用一些很文雅的东西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跟就叫“青瓷壶”就不一样了。青瓷壶表现的就是一个造型,功能性就是喝水,要是起名为《清雅》去让人理解,那就有了联想,通过青釉,还有手工捏塑,给作品一些流畅的肌理效果,如水面的涟漪,这样来表达一种思想。这是内容和思想相结合的一种动因,但很多作品是不看名字,而是看东西,用名字来解释作品的内涵思想只是一种手段,而作品没有名字,直接让观者看,就能明白其表现了什么思想,这才是一件好的作品。
杨跃武: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介定呢?
王山:我先讲一个事情,在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有一个专门研究机构,他们上个月来我们单位搞了一个学术论坛,就是研究创新与传承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界限是什么,是不是把一些传统符号移植到作品中也算是创新,如把古代青瓷上传统的民族吉祥图案移植到现代器皿上,如把原来的功能性移植到更富有现代人生活的功能性上。这个专门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经费,让他们在创新和传承二者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种理论。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工艺美术工作者,你对创新和传承二者关系的理解可以自由发挥,如果有人认为你的作品是西化的东西,你就要有充分理由来说明自己的作品西化的是什么,而又沿用了传统的什么东西,你能有其说就行。如果自己不能说出来,而是完全移植西方的东西,那是不可取的。
杨跃武:“798”艺术区近年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您对“798”里面的东西是怎么看的?
王山:大家可能都去过“798”艺术区,在那里看到的东西有许多不是中国的东西。外国人对“798”艺术区评价说是“西化的大市场”。今年春节期间,文化部曾委托我们中工美和“798”创意公司举办了一次工艺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分两个展厅,我们中工美展出的40多件作品完全是传统的东西,如各种器皿、雕像等。当时有700多位外宾来参观,他们把我们的展厅围了个水泄不通,而“798”那边的展厅就很少有人看。我们在做调研时,许多外宾说:我们在“798”那边看到的不是中国的东西,而在你们这边看到的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东西。这说明外国人认为创新的东西并不是照搬外国的东西进行拼凑,因为有些人在进行创作时,就是搜集一些外国作品图片,把其中一些感觉不错的东西应用上。可能有的中国人看了会觉得做的好,而外国人看了会觉得还是西方的东西。这是我们在创新时要注意的问题。总之,创新和传承的关系是不难把握的,我们平时要多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大胆去进行开拓创新,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杨跃武:谢谢王秘书长的谈话。最后,我代表河北省雕塑艺术指导委员会向王秘书长提两个建议,一是以后中工美再有出国考察活动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是否可以考虑分配给我们曲阳一些名额,因为曲阳现在从事雕刻的人员有10万多人,好多人也想走出去看看,也想和外国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二是曲阳有这么多从业人员,都面临着一个技艺水平提升的问题,是否可以把中工美举办的一些培训活动放在曲阳来搞,还请王秘书长以后多关注曲阳雕刻的发展。
王山:好的,我会考虑的。
杨跃武:谢谢王秘书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采访札记:
早在2009年2月,本刊“主编访谈”栏目开办后,采访的第一位专家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先生。王山秘书长针对全国工艺美术界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深入剖析,特别是针对曲阳雕刻业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很好的建议。
转眼两年过去了,在这短短两年里,曲阳雕塑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曲阳青年艺术沙龙、曲阳雕塑研究所、曲阳雕塑学会相继成立,这些雕塑艺术从业者自发的组织在一起,开展艺术创新,精品佳作层出不穷,并且在“旅交会”、“工美大师展”等国家级大赛中屡创佳绩。可以这样说,目前曲阳雕塑正处在一个从模仿到创新、从制作到创作的转型期,在这个特定的时期,雕塑艺术从业人员在雕塑作品创新、创作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困惑,为此,2010年10月28日,笔者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期间,和曲阳雕塑参展企业代表一起又一次采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山,王秘书长就曲阳雕塑艺术如何创新等问题回答了笔者的提问。
(原载于《河北雕塑》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