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雕塑协会:
所谓意象,即意境,有意愿的、主观的景象,是人的主观思维通过客观形式得以充分表达,它与客观景象有着本质的的差异,客观景象不存在任何主观因素,具有直观性和实在性。因而意象表现与模优方客观表现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东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所在,意象表现重在主观,模仿客观则重在对客观的再现。我们知道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模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相比之下中国古代雕塑不追求高度写实和模仿客观儿对象,而是重在追求物象的神似(意象表现)
以求强化意愿的表达,即“以形写神”。 要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这种意象观念还得追溯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天王立像(唐)
一、图腾崇拜奠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表现基础
东西方雕塑表现观念的差异在于其宗教崇尚对象的不同,古希腊宗教神话的最大特色是它包含着“神人同形同性说”,认为神就是人的最完美的体现,神和人同一个模样,像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过失,只是神能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因而,有了人的理想化形象的宙斯(雷电之神)、波塞冬(海神)、阿波罗(太阳及光明之神)等,表现了古希腊对人格化的自然物的崇拜。中国宗教崇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图腾崇拜奠定了雕塑的意象基础,从中国原始彩陶的纹饰和青铜器的雕饰中可以发现原始先民把任何自然之物都当作神灵,并进行理想化,特别是动物纹饰典型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占主宰地位的纹饰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这些自然物象纹饰抛开了客观形象的相似,抽象出其神态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万物之灵的崇拜。以凶猛的饕餮为纹饰铸造作为祭器的铜鼎,正好说明饕餮便是殷人尊崇的至上神,也表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神权合一的象征。龙与凤之所以长久地成为中华民族的美的象征,是古代先人理想化了的崇拜形象,并成为后世我国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表达形式,这些和我国的图腾崇拜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从原始祭祀活动的种种物象表现集中反映在图腾崇拜上,大都以原始陶器和青铜器为载体表现出来,而中国古代雕塑正是脱胎于这种工艺美术。
二、道家和儒家哲学对中国雕塑意象表现的影响
中国古代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淳厚、雄浑、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这渊源于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对立和谐的思想。中国古代雕塑在形式上追求古朴、自然,追求天然雕琢之感以达到“大像无形”的境界,这与中国道家哲学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无疑这对后来的“应物象形”、“以形写神”有着直接的影响。霍去病墓石雕刻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中国绘画和雕塑都有追求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内在美、原始美、大巧若拙的自然美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很难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都很难领悟。我们也可以看到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但那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并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与中国古代雕塑有着本质的区别。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以赞扬伦理道德的人格美所言,这种按照一定的伦理观念与自然之物的某些类似特征相比拟的说法,提出了自然人化的问题,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为中国雕塑“托事于
物”、托人之内在精神品格于自然之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商周的“鼎”示意权力的象征,汉的“马踏匈奴”的寓意是赞扬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的功勋,“麒麟”的造像寓意着吉祥,“狮子”的雕塑象征着权力和威严。
无疑,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也影响了艺术的观念,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审美特点,在雕塑上也同样得以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无余,而是含蓄不露,这一点吸取了中国书法和诗词的特点。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唐女俑、唐代天王力士,都有这种效果,再与西方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情绪相比较,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学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中国古代雕塑风格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就像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
三、绘画影响了中国古代雕塑意象的发展
西方的绘画脱胎于雕刻,古希腊的雕刻决定了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观念;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在魏晋之前的文化地位还没有出现差异,还谈不上谁引导谁。随着绘画理论的逐渐成熟,以及绘画步入上层社会并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娱乐和消遣的工具,绘画也便占领了艺术的统治地位,对雕塑的影响也就越来越明显。因而出现了雕塑与中国绘画一样有着共同的品格 --不求形似(模仿或再现自然),但求神似,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像西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从中国画中吸取了这一表现观念。中国古代雕塑也有写实的手法,但那无法与西方雕塑的写实相提并论,它并非对现实人像的摹写,而是注重对人物神情的表达,即“以形写神”,即追求神韵,不求形似。另外,中国古代雕塑受绘画的影响,必然也像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画。这与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这并不是中国古代雕塑的缺点,相反是其优势所在,它便于把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刻画精彩的头部来。虽然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却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这是很不易达到的境界。
此外,受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线刻的运用表现出了较强的装饰效果。当然线在雕塑上的运用很早就有,可以追溯到艺术诞生之初,但它是在绘画的影响下步入成熟的,随着“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流传以及“十八描”的问世,古人在雕塑中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由阴刻、阳刻或阴阳结合来表现出各种造型,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装饰效果,线条通过疏密、强弱、粗细、曲折、刚柔表现出音乐一般的节奏和韵律,从而使中国古代雕塑语言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成为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的典型特征。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表现形式与西方现代雕塑之别
众所周知,19 世纪以来,西方雕塑逐渐向夸张和变形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生命的运动以及生命与现实的搏斗。无论西方现代雕塑怎样变形或抽象化,它们与中国雕塑的意象表现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表现的主要特点。它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样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斤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而西方现代雕塑虽然也是概括、简练,却仅仅是局限于形式上的变化,多在材质上做文章,并非雕塑语言本身的精炼性的追求,而是雕塑语言的锐变。其次,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因势象形的手法,表现一种天然雕琢之感,以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神韵,这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的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而西方现代雕塑是一种刻意追求以达到个性的独立,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表现突出,完全是一种纯粹强调主观意识的表现。再次,中国雕塑多有其创作的寓意,常常托事于物、寄情于作品,就像中国的诗词一样有着含蓄不露的特点,而西方现代雕塑却直观、外露、个性张扬,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观念直言不讳。以上几方面足以说明东西方雕塑的差异。
作为现代雕塑人,我们依然要从古代雕塑的意象表现中吸取营养,尽管中国近现代雕塑受到西方雕塑的影响和文化的冲击,但不能因此抛弃意象表现的民族艺术特点,因为这是我们的根。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总会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那么欣赏中国古代雕塑就会出现障碍。所以应该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习惯去欣赏中国古代雕塑。向西方学习雕塑并不是我们目的,而是学习的手段,它可以丰富意象表现的语言。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表现还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并进行发扬和变革。
南京雕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