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追忆已故雕塑大师曾竹韶先生的百年艺术人生

时间:2022-9-16 10:31:03100 点击:

南京雕塑协会:

 曾竹韶(1908—2012),已故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作品以写实纪念性肖像创作为主。

1.jpg

  童年生活在福建厦门集美区曾营村,少年随父母移居到缅甸仰光,1927年回国,翌年考取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一年。师从于李金发和王静远。

33.jpg

家乡曾厝老宅

22.jpg

44.jpg

1928年摄于杭州灵隐寺

55.jpg

1928 杭州艺专合影

66.jpg

杭州艺专同学

  1929年,曾竹韶远赴重洋前往法国,入读里昂美术学院,研习雕塑和绘画。三年之后入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和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雕塑和小提琴,小提琴专业师从于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Paul Oberdoeffer),巴黎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师从著名雕塑家布夏(Bouchard)。布夏是德国籍雕塑家,擅长建筑装饰雕刻,他的作品大气质朴,建筑感强,对曾竹韶学术创作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影响。1935年后他又进入马约尔工作室继续雕塑学习。

8888.jpg

在保罗.奥别多菲尔老师家中排练

777.jpg

里昂练琴

999.jpg

在保罗.奥别多菲尔老师家中排练

  留法期间他结识了与他一道学习音乐的音乐家郑志声和冼星海,他们在共同学习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在巴黎曾竹韶于1932年3月与冼星海、郑志声、李俊昌、季继仁五人组织成立了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

101010.jpg

留法音乐学会成员(部分)

12121.jpg

与冼星海等在卢森堡公园(冼星海回国前)

  1933年1月,曾竹韶与常书鸿、刘开渠、王临乙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团结了一批留法学习美术的学生,并以撰文、译文和发表作品的方式,向国内介绍欧洲的绘画和雕塑,打开了一扇中国人认识西方艺术的窗户。在1935至1939年期间曾竹韶作为学会主持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动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共同切磋雕塑艺术的同时响应国内号召积极参与并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41414.jpg

留法生活

1616.jpg

和李枫白夫妇,周轻鼎,妹妹曾玉然的合影

1717.jpg

1515.jpg

留法艺术学会

191919.jpg

德国柏林博物馆岛帕加马祭坛 留学考察

202020.jpg

希腊巴底农神庙考察

1939年,因家姐病逝匆匆赶回缅甸阳光,自此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法兰西。遗憾的是他在法国积累了十年的雕塑绘画作品也因此没有被保存下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曾竹韶举家从仰光逃亡西川成都,时年在重庆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在青水关成都办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二年。1943年至1944年,前往成都华西大学省立艺术院任音乐系小提琴教授兼成都华西大学古代石刻博物馆顾问。两年期间曾竹韶在成都举办两场音乐会,为配合金陵大学音乐系支援抗战前线募捐,演出获得很大成功。1944年,经王临乙推荐曾竹韶前往国立艺专任雕塑系教授。在此期间,曾竹韶创作了《母亲》《女孩头像》《妇女胸像》等雕塑作品,其中以抗日为主题的《觉醒》表现了一位英勇不屈的战士形象,遗憾的是由于躲避战乱大部分作品无法保留下来。

21212121.jpg

1939年回到缅甸与司徒杰合影

232323.jpg

摄于 1943年抗战时期在成都个人小提琴募捐演奏会上

2525.png

1949年重庆与家人



  1946—1949年,曾竹韶在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授,教授装饰雕塑专业。新中国成立之后,于1950年3月携全家抵达北京。任职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处,负责整理编写革命历史美术题材的文献资料,同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兼职。筹备处一年后解散,曾竹韶正式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242424.jpg

2626.jpg

50年代在故宫

2727.jpg

革博筹备委员会(故宫内)

2828.jpg

美院雕塑系老师合影

2929.jpg

50年代考察龙门石窟

3030.jpg

50年代云冈石窟考古

31.jpg

顺陵考察

32.jpg

云冈考察


  1952年,为了形成中国民族艺术教育体系,在中央美院院长江丰同志倡导下,美院雕塑系教员创作了一批具有民族特征的头像雕塑作品作为教具,摆脱了一直以西方人形象作教具的模式。曾竹韶以一位老工人为原型,创作了《老边头像》,他的作品体现出深厚的写实功底,突出大面积的形体关系结合中国传统线刻手法,细致的人物形象刻画以及准确的造型结构塑造出一位老者朴实乐观的生动形象。这件作品成为我国美术类院校中头像素描教具的优秀范本,至今仍被许多美术学子研究临画并从中受益。

3535.jpg

1954年制作虎门硝烟

3636.jpg

1954年左右制作虎门硝烟泥稿

3737.jpg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工作人员证

3838.jpg

纪念碑工作证

3939.jpg

虎门销烟

4040.jpg

虎门销烟部分

414141.jpg

虎门销烟局部1

4343.jpg

虎门销烟局部石雕稿(遗失)

  自十年动乱结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是曾竹韶雕塑事业成就辉煌的年代。中国的雕塑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纪念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1982年曾竹韶被选为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后又担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等职,为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4444.jpg

美院教学

454545.jpg

78年纪念堂

4949.jpg

92年代政协文物考察


  1978年创作的《李四光像》是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曾竹韶创作的第一件室外人物纪念雕像。肖像造型处理气势恢弘、张弛有度;面部结构表现手法细腻生动;通过塑造眉宇间和嘴角处的起伏,结合人物深邃的眼神刻画,超出了形象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特征而赋予作品以神似,将李四光卓越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头发的处理上采用写意的方法,与面部处理形成虚实对比,充分体现出雕塑语境的匠心独到。

4848.jpg

85年5月博士毕业生评议会

1978年创作的《李四光像》是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曾竹韶创作的第一件室外人物纪念雕像。肖像造型处理气势恢弘、张弛有度;面部结构表现手法细腻生动;通过塑造眉宇间和嘴角处的起伏,结合人物深邃的眼神刻画,超出了形象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特征而赋予作品以神似,将李四光卓越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头发的处理上采用写意的方法,与面部处理形成虚实对比,充分体现出雕塑语境的匠心独到。

5050.jpg

李四光(李四光故居)

5151.jpg

大师足迹展与研究生助教陈桂纶及研究生胡汉平、朱尚熹留影


  坐落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蔡元培先生铜像》是曾竹韶1983年完成的作品。曾竹韶以他严谨的写实主义雕刻技法再现了一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精神风采,完整地向观众传达出蔡元培先生的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气质。

54.jpg

蔡元培像

 


  北京市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先生立像》是曾竹韶另一件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塑创作。铜像从1984年开始设计到1986年落成前后经历了近三年之久。创作过程中,他治学严谨,反复修订,前后制作了多个雕塑小稿便于推敲,经专家讨论后又制作了一个一米高的泥稿以供放大参考。同时又制作了一尊和放大雕塑等比例的半身胸像。几经斟酌和研究最后确定放大终稿。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折射出他一直不懈努力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从反映造型动态的艺术升华为体现精神灵魂的艺术思想。

5858.jpg

百岁老人在创作贝多芬头像


  经他手所出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体现出鲜活的人物个性,通过对人物的时代性与人物内心精神的刻画,表现出他个人所拥有的高超的艺术洞察力和塑造功力,代表作品有《李四光胸像》《蔡元培胸像》《孙中山先生立像》《何叔衡头像》《蒲松龄头像》《武训头像》《杜甫半身像》《李清照立像》《竺可桢半身像》《郭沫若半身像》《陶铸全身坐像》《朱载堉胸像》《贝多芬头像》等。每一位人物形象都被他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时代气息。

制作孙中山


  期颐之年的曾老先生,虽然体力已不如前,但他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雕塑的泥痕中寻找着精神的愉悦。

5959.jpg

贝多芬头像

60.jpg

杜甫像

62.jpg

郭沫若像

626262.jpg

男青年像

6363.jpg

女青年

6464.jpg

蒲松龄

65.jpg

任弼时像 

68.jpg

武训像

69.jpg

小妹瓷塑

70.jpg

一手拿枪一手扛锄1960

71.jpg

朱载堉像 

南京雕塑协会


关于协会 协会会员 协会活动 会员服务 新闻中心 作品赏析 艺术沙龙 学术报告厅 雕塑公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12-2019 南京市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学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院 南京雕协 南京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