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天雕一半,我雕一半

时间:2022-8-24 17:04:04100 点击:

南京雕塑协会:


盛夏,潘家园旧货市场丙排24号,玉雕大师廖江华正和妻子擦着桌子准备开店做生意。


见我进门,他的妻子热情招呼,又是倒茶,又是放音乐。茶桌边的廖江华没有客套寒暄,径直拿出写满笔记的本子,准备开门见山地配合我“完成工作”。


平日里廖江华只负责雕刻创作,店里的生意、事务性工作都由妻子负责。采访中谈到创作话题时,廖江华眼里有光。“一块石头本无生命,创作它不能急于求成。我需要在合适的心境下发现它本真的美,想象这些自然元素最终如何被转化为既不失本色,又震撼人心,还具有动人意义的玉雕作品。重现生命力需要机缘。

640.jpg

01 有匪君子,如琢如磨


廖江华,1979年出生于广西,家乡全州县山清水秀但十分闭塞。廖江华家境贫寒,其父为当地乡村教师,清贫孤傲,自学根雕艺术,喜爱拉二胡,其母是当地农村剧团的戏剧歌唱演员。廖江华受父亲影响,自小迷恋雕刻,上课时常将课本高堆在课桌上,藏在后面偷偷用小石头雕刻毛主席像。


由于家庭贫困,廖江华15岁起半工半读,后为生计辍学闯荡,先后做过工人、理发师、售货员。16岁时他走出县城去了省会桂林,机缘巧合进入一家玉雕工厂当了学徒,跟随师傅雕简单的生肖、龙凤,每个月还有60块钱可拿。


“96年的一个晚上,天气特别凉快。我躺在工厂的床上,幻想如果是一条龙,要腾云驾雾,跳进大海吧?刻画它的线条会很轻盈灵活吧?”就那一刻,廖江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天赋所在。之后他一心琢磨玉雕手艺,在1999年告别批量生产的工厂,决心自己创作。

微信图片_20220824170340.jpg

廖江华离开玉雕厂后的第一站是云南瑞丽——全国著名的翡翠玉石批发市场。他没有钱,只能从最便宜的石头买起。“我拿50块钱买了块不上档次的半成品翡翠料子,握着它观察了几天。将黄色的部分雕成荷叶,荷花旁雕刻一只写实的螃蟹,一动一静。50元买的料子,最后出手5000块。”原来真的有人会认可自己的作品,廖江华感受到自己在玉石雕刻市场里的空间。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廖江华游历于云南瑞丽数年后,他又赴广州学习,并于2008年后定居北京,一待十几年。2017年,他又拜著名玉雕大师宋建国为师,深入学习了北京玉雕与国画。如今廖江华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收获诸多奖项,还被邀请为北京联合大学客座研究员。



02 玉即中国,大圭不琢


“玉即中国”,玉器在传统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是贯通“天、地、人”的物件。《诗·秦风·小戎》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一句,很好地概括了从古至今玉能在中国保有如此突出地位的根本原因。从远古礼器,到“比德于玉”的君子德行象征物,再到宋元明清之际逐渐写实的玉雕陈设,玉始终是一种珍贵的信物。

微信图片_20220824170345.jpg

西汉《礼记》载:“大圭不琢,其美质也。”《庄子·外篇·天道》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人如此,喜玉亦然。皮色之美向来先声夺人。也因如此,初识玉石时,人们多会被其“色”吸引,进而以色度量玉之价值。有心人继续深入了解,关注点会“色”到“质”进入第二重境界,抛开浮光点缀,透过底色看到玉石的本质与品性,一如论品识人。


中国哲学重视“生”。天人合一既不以人为中心,也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是二者之间的互生,它们同处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人中有天,天中有人。玉雕的终极追求也是如此。要以自然为基,从石之本质出发,有节制地雕琢似是天然肌理的自然生发。


廖江华最喜欢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雕,曾试图模仿那种气质,但始终不像。“后来给小学里的孩子们上文化传播课,发现他们做出来的作品,竟有红山文化时期的抽象风格。后来我想明白,是因为孩子单纯,没有模式化的雕刻思维,顺应自然又异想天开。”

微信图片_20220824170350.jpg

南京雕塑协会


关于协会 协会会员 协会活动 会员服务 新闻中心 作品赏析 艺术沙龙 学术报告厅 雕塑公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12-2019 南京市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学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院 南京雕协 南京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