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南朝陵墓石刻

时间:2017-1-17 12:12:44100 点击:

石刻历史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 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梁安成康王

萧秀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


萧秀介绍


萧秀(475年-518年),字彦远,梁文帝萧顺之的第七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齐时官至太子舍人。萧衍起兵入建康后,齐和帝封之为南徐州刺史。梁大监元年(502年),封安成郡王、征虏将军。天监六年,为江州刺史。次年,迁荆州刺史、安西将军,加都督。任期内立学校,招隐逸。天监十三年,为鄂州刺史、安西将军,加都督。天监十六年,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天监十七年春,死于赴任途中,时年44岁。


萧秀性格宽和,礼贤下土,精意学术,他曾招集学士刘孝标编《类苑》,书末完稿,便流行于世。


萧秀墓概况


萧秀墓前现存石刻3种8件,其中石辟邪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间距18米。东辟邪身长3.35米,高2.95米,体围

萧秀墓西石辟邪

萧秀墓西石辟邪萧秀墓西石辟邪3.60米;西辟邪身长3.07米,高3.02米,体围3.07米。两辟邪基座高度均为0.10米。昂首张口,长舌垂胸,头部有鬣毛,腹侧饰双翼,翼作3翎,通体长毛卷曲如蔓,体态肥壮。这两只石辟邪保存得较为完好。石柱一对,东西各一,东柱仅存柱座,上圆下方,高0.70米,上为衔珠双璃,下为方形基座,边长1.45米,四侧饰有神兽纹。西柱柱头圆盖及小辟邪已失,柱身、柱座保存较好,通高4.70米。柱身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0道,高3.86米,柱额上题刻"梁故散骑常待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历个字,依稀可辨;柱额下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柱座高0.84米,上为环伏成圆形的衔珠双螭,下为长方形基座,长1.45米,宽1.40米,造型纹饰与东柱柱座相似。


萧秀墓东石刻


萧秀墓东石碑

萧秀墓东石碑萧秀墓东石碑萧秀墓神道石刻较一般陵墓多一对石碑,其排列秩序依次为石辟邪1对、前石碑1对、神道石柱1对、后石碑1对。前石碑1对仅存龟趺座。西龟趺座头部残缺,全长2.70米,宽l.49米,高1米。东龟趺座长3.54米,宽1.43米,高1.02米,原来头部断落于地,1953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用钢筋、水泥将其修复。在东龟跃座旁边,1953年曾发现一块南宋石碑倾倒在地,损失左侧一角,高4.35米,厚0.32米,碑文漫漶不清,这通残碑如今已不知去向。后石碑1对至今仍东西相对而立,但已是千疮百孔,斑驳陆离,给人以强烈的沧桑感。两碑皆圆首,碑首部中间有一个圆形穿孔。碑脊两边分别装饰着交结成辫状的高浮雕双龙。两碑身侧面原来也有浮雕,今已模糊不清。两碑正文全泐,仅碑额可识。碑额正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14个字,共5行,每行3字,本行2字。后互对石碑中,西碑高4.10米,宽1.44米,厚0.32米;龟趺座长3.07米,宽1.46米,高1.02米。碑阴(背面)刻正书对行,每行最多不超过64个字,字多漫漶,尚可辨认的有"吏周宗之"、"吏邵道宽"等官吏姓名。史称该碑萧秀墓西残龟趺为彭城刘孝绰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该碑在1953年曾进行过维修加固。东碑高4.1米,宽1.46米,厚0.31米;龟趺座长3.37米,宽1.50米,高1.01米;碑阴刻正书题名6行,多不可辨。


萧秀墓神道石刻中设置4通石碑,这一现象在南朝陵墓中是较为罕见的。据文献资料记载,梁天监十七年(518年)萧秀死后,通直散骑常待、太子有卫率夏侯在(?-529年)等人上表梁武帝,请为立碑,得到许可。于是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王僧孺(465年-522年)、陆垂(470年-526年)、刘孝绰(481年-539年)、裴子野(469年-530年)4人分别撰写一篇碑文,"欲择而用之"。由于这4位文人所写碑文都相当精彩,难分伯仲,令人难以取舍,最后决定"四碑并建",形成空前绝后的奇观。


在神道石刻北侧约1公里处,为萧秀及其家族的墓地,已经过考古发掘,墓中随葬品因早年被盗,所剩无几。


梁吴平忠


侯萧景墓石刻位于南京栖霞镇十月村农田中。


萧景介绍


萧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萧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少好学,长于辞令。齐时曾任永宁令,政绩显著,史称"政为百城最"(《南史·梁宗室传》)。齐永元二年(500年),封步兵校尉。萧衍代齐建梁后,封吴平县侯、南兖州刺史,加都督。后历官领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侍中、安西将军、郢州刺史等职。他勤于政事,颇负盛名。梁武帝对他极为器重,"军国大事告与议决"。普通四年( 523年)卒于郢州治所江夏郡城(今湖北武昌西南黄鹤山上),时年47岁。梁武帝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萧景死后,初葬于江夏,后迁葬建康(今南京)。


萧景墓前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间距约21米。西辟邪于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无法修复,于是又埋入原来地下。东辟邪为雄兽,原来从腰部断为两段,左前腿、底座也断,1957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重修。现臀部略残,身长 3.80米,高3.50米,体围3.98米。昂首张口,长舌垂胸,右腿前迈。头有鬣毛,腹侧双翼,翼前部饰6根翎毛。胸前几缕勾云纹,仿佛长髯飘拂。整个辟邪体态肥硕,雄俊壮美。


神道石柱


萧景墓神道石柱

萧景墓神道石柱萧景墓神道石柱萧景墓神道仅存一石柱,现存石柱为神道西侧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


石柱于1957年由南京市文保会进行了提升维修。通高6.50米,往围2.48米。柱头为一饰有覆莲纹的圆盖,圆盖之上仁立着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小辟邪长0.84米,高0.5l米。柱身高4.20米,雕刻隐陷直刳棱纹24道。柱身上方接近圆盖处,有一长方形柱额,其上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23字,字迹清晰,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别有意趣的特殊书体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仅存两例:一例是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东侧石柱;另一例便是萧景墓神道西侧石柱。这种特殊的书体,历史上称作"反左书"。据南朝梁时书法家庾元威在《论书》里介绍:

萧景墓石柱上的

萧景墓石柱上的"反萧景墓石柱上的"反左书"左书者,大同中(534年-546年)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不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著《宝刻丛编》的南宋陈思在《书小史》中注:孔敬通"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风流,特出天性,顷来莫有继者。又创为左右书,当时座上酬答,无有识者,应元威见而达之,遂呼为众中清闲法"。庾元威说"反左书"是梁朝大同年间孔敬通始创,然而萧顺之、萧景均葬于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时间当不会相隔太久,因此,"反左书"始于孔敬通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实际情况是,梁朝初年"反左书"出现,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响。


在柱额的侧面线刻有披衣担肩、赤脚手持莲花的"礼佛童子"图案。柱额之下浮雕有3个怒发冲冠、袒胸露腹、类似鬼形的负重力士像,可能与佛教有关。再下面依次饰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交龙纹。柱座高0.98米,上圆下方,上为衔珠双螭,下为方形基座,基座四例刻有张口、吐舌的神怪纹饰。整个石柱造型精巧,装饰华美,是驰名中外的雕刻艺术品。


萧景墓至今仍未发现。


梁鄱阳忠烈王


该石辟邪位于南京市栖霞镇新合村甘家巷四队农田中,与萧谵墓神道石刻相邻。


萧恢(476年-526年),字弘达,梁文帝萧顺之的第九子(一说第十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幼聪颖,7岁时便能通晓《孝经》、《论语》之义。他擅谈笑,爱文酒,涉猎史籍,轻财好施,颇有士大夫风范。齐时官至北中郎外兵参军、前军主簿。梁天监元年(502年)封鄱阳王、侍中、前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后累迁南徐州刺史、鄂州刺史、荆州刺史、益州刺史等职。普通七年(526年)九月卒于荆州刺史任所,时年51岁。梁武帝诏赠待中、司徒,谥曰忠烈。次年二月廿五日葬于建康。


萧宏墓东石辟邪

萧宏墓东石辟邪萧宏墓东石辟邪萧恢墓前现存石辟邪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间距19.6米。东辟邪原来从头至尾,纵断为两块,缝宽0.14米,4足及尾部均断,1955年11月修复。身长3.35米,高3.15米,体围4米。西辟邪身长3.46米,高3.17米,体围4.20米。两辟邪造型相似,昂首张口,长舌垂胸,胸部凸出,头有鬣毛,东辟邪翼饰6翎,西辟邪翼饰5翎,胸部饰勾云纹,一腿前迈,长尾垂地,体态肥硕健壮。


萧恢墓至今仍未发现。


萧谵墓石刻


萧谵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镇新合村甘家巷四队农田中。


萧谵(478年一522年),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的第十一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齐时官至西中郎外兵参军。梁武帝兵入建康后,齐和帝封之为给事黄门传郎、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加都督。


梁天监元年(502年),加封安西将军、始兴郡王。他在荆州任所,励精为治,广辟屯田,减省力役,颇有政声。天监七年冬回京都建康,当地人依依不舍,作歌唱道:"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后历官中书令、雍州刺史、益州刺史。荆州刺史。天监十八年,迁待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去世,时年45岁。梁武帝诏赠诗中、司徒、骠骑将军,谥曰忠武。


萧谵墓辟邪

萧谵墓辟邪萧谵墓辟邪萧谵墓前现存石刻2种5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间距20米。西辟邪仅存后胯部,侧立在农田中,长1.70米,高1.01米。东辟邪为雄兽,头部已残缺。身长3.78米,高2.92米,体围4.14米。腹侧双翼,翼前部雕饰似浪花,后部为翎毛5根,身饰勾云纹。长尾及地,4足,每足5爪。关于萧谵墓东辟邪头部残缺,在当地农民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萧谵墓神道右边(东侧)大石狮子肚子下面有个小石狮子(小辟邪),以前大狮子经常会拖小孩子给小狮子吃和玩,后来人们就把它的头打掉了。"


在东辟邪的腹下,确实有小辟邪,而且是两只。根据1997年10月18日有关专家的测量,一只长l.25米,高 l.14米;另一只长1.14米,高1.05米。这两只小辟邪造型与神道辟邪相似,面部眼、耳、口、鼻俱全,张口垂舌,腹侧有翼,双足前伸,抬头挺胸。腹部与后腿之间未楼空,且与方形基座连为一体,整个雕刻简朴有力。这两只小辟邪背部被人工凿平,置于东辟邪的腹下,起着石墩的支撑作用。


关于小辟邪原来的位置和用途,从其基座是方形而不是圆形,可以断定不是神道石柱柱头之物。我们推测很有可能是作为墓葬中的镇墓兽。1955年45月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在武进县奔牛地区被毁的六朝墓中,发现两个石质镇墓兽-石辟邪,它们与南京、丹阳等地六朝陵墓石刻辟邪相似。其中一只长27.3厘米,高23.4厘米;另一只长30.3厘米,高23.7厘米。昂首张口,作蹲伏状,有点风化残蚀。这两只石质镇墓兽与萧谵墓东辟邪腹下的小辟邪造型相近,用途应无二致。


萧谵墓现存石碑一通,龟趺座两个。约立于梁朝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八日(《江苏金石记》)。石碑为神道东侧石碑,是南朝陵墓石碑中保存文字最多的一通石碑。本世纪20年代,南京古物保存所主任杨鹿鸣鉴于石碑前倾,为保存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曾亲自督率石工修复。1955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这块石碑从水田中提升,并从青龙山购来石块4个作为石座,再次对这块石碑进行了维修加固。 1957年,建碑亭保护。碑高4.45米,宽1.60米,厚0.33米。龟跃座长1.46米,宽l.60米,高1.15米。碑首圆形,碑首中部有直径0.10米的圆形穿孔,碑脊两边各饰相互交结的双龙。碑额上书"梁故传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17字,共5行,每行4宇,末行1字。虽是楷书,但带有行书笔意,为历代书家所瞩目。碑阴列记人名。碑文楷书,共36行,每行86字,共3096字。碑文虽有脱落,但能够辨认的尚有2800余字。该碑为著名文人、东海徐勉(466年-535年)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都元上石,丹阳房贤明刻字(《石刻考工录》)。该碑碑文为楷书,梁启超称"南派代表,当推此碑"。


在该碑之西10.20米处的农田中,残存有破损的龟趺座一个,与之相应;在该碑以北19.90米处,还存有破碎的龟趺座一个,说明原来可能还有石碑一对。


萧谵墓尚有待于世人去发现。


梁桂阳简王


萧融墓石刻位于南京炼油厂小学内。


萧融墓东北辟邪 萧融(?-501年),梁文帝萧顺之的第五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齐时历任豫章王参军、鄱阳王

萧融墓东北辟邪

萧融墓东北辟邪行参、太子舍人、冠军镇军车骑三府参军、车骑江夏王主簿、太子洗马等职。齐永元三年(501年),与兄长萧懿俱被齐东昏侯萧宝卷赐药毒死。梁武帝萧衍登上帝位后,于天监元年(502年)追赠散骑常侍、抚军大将军。桂阳郡王,谥曰简。萧融墓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北、西南相对。东北侧辟邪为雌兽,保存较好,长3.30米,体围3.94米。西南侧辟邪为雄兽,出土时碎成数块,现已修复,长3.84米,体围4.07米。两只石辟邪均张口昂首,长舌垂胸,头有鬣毛。腹例双翼,翼前部饰鱼鳞纹,后部饰5根翎毛。胸部高耸,肌肉发达。4足,每足5爪。一足前迈,水平距离超过腹部。东北侧辟邪显得略小,东北侧辟邪显得尤为威武雄壮,气势雄浑。这两只石辟邪为南京地区现存的时代最早的石辟邪。


在东北侧石辟邪前面,有一残存的神道石柱柱头小辟邪。


在神道石刻西北约1公里处,1980年9月发现了萧融夫妇合葬墓,出土石墓志两方。


陈文帝陈茜


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坐落在南京市栖霞镇新合村狮子冲田野中。


永宁陵全景

永宁陵全景陈茜(527年一566年),字子华,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陈霸先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之子。史称他"少沉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陈霸先对其颇为器重,称其为"吾家英秀"。陈霸先起兵讨侯景时,陈蓓在临安县郭文举家被侯景部下捉住送往建康(今江苏南京),侥幸生还。


陈茜在梁本历任吴兴太守、会稽太守,协助陈霸先消灭王僧辩部属。陈霸先称帝后,封为临川王。曾召总揽军政,后奉命驻军皖口。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陈霸先死,陈茜进京继承帝位,次年改元天嘉。


陈茜面对政局动荡、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的局面,励精图治,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使政局渐趋平稳;同时轻摇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他还反对奢靡,厉行节约。经过7年的统治,陈朝的经济呈现复兴的景象。


天康元年(566年)夏四月,陈茜病逝,年40岁。六月,谥日文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宁陵。


陈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其中对其陵墓的营造提出"山陵务存俭速"(《陈书·世祖纪》)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只不过是历代帝王标榜节俭的官样文章而已。


陈文帝陵前现存石麒麟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间距25.84米。东为双角麒麟,西为独角麒麟,保存完好,是南京地区南朝帝陵前雕刻最精美的一对石麒麟


1997年10月2日,南京博物院、东南大学建筑系。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专程对西侧独角麒麟进行了重点调查、测量、绘图。独角麒麟身长3.19米,高3.02米,体围2.8-3.06米,腹部最低点与底座距离是0.54米,底座高0 27米。昂首挺胸,正视前方。头上独角,角上有3个圆柱。双目暴突,宛如圆珠。鼻孔圆深,直径9.5厘米,张日含舌,舌不下垂,口腔上下宽度为34.5厘米,深度为45厘米;口腔内的舌头长12厘米,下颏须髯分5缕飘洒胸前。腹侧双翼,作7根翎毛状,好像振翅欲飞。4腿刚劲有力。左腿前迈,超出胸部水平距离达28厘米。左前腿周长1.28米,左后腿周长1.22米;右前腿周长1.24米,有后腿周长1.20米。5趾翘起,伊然蓄势待发。左前趾。左后趾宽度与高度均为42厘米;有前趾宽44厘米,高36厘米,有后趾宽37厘米,高34厘米。尾巴骨节隆起,骨节两侧装饰有对称的卷云纹,显得苍劲有力,肌丰骨健。在独角膜膜的身上还有蕙草一样的浮雕装饰,显得华美艳丽,光彩照人。双角麒麟造型与独角麒麟相似,唯头部置有双角。身长3.11米,高3.00米,体围3.00米。


这一对石麒麟造型灵巧凶悍,纹饰绚丽华美,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气韵生动,形神兼备,颇与南齐画家谢赫"六法"之论相合,给人以矫健秀逸的感受,不愧为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


由于陈文帝陵至今仍未得到确认,因此,也有人认为该处石刻的主人不是陈文帝陈茜,而是宋文帝刘义隆,陈文帝陵应是江宁县麒麟门外灵山之南出土一对青瓷莲花尊以及石俑等文物的大墓。


丹阳南朝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境内萧梁河沿岸。从陵口至水经山南北长约16公里。丹阳南朝陵墓的位置及其石刻,自唐以来《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多有记载。石刻造型优美生动,刻工精细逼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艺术的突出成就。


丹阳南朝陵墓石刻现已发现的主要地点有陵口镇萧梁河两岸、狮子湾、仙塘、前艾庙、金王陈村、烂石垅、三城巷、水经山村等八地十处,这十处陵墓主要是南朝时的齐、梁两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齐景帝萧道生的修安陵、齐武帝萧赜的景安陵、齐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陈村、烂石垅、水经山村已经无从考证而失名的陵墓。这些陵墓的前都有神道石刻,石刻的造型十分生动,气魄雄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关于协会 协会会员 协会活动 会员服务 新闻中心 作品赏析 艺术沙龙 学术报告厅 雕塑公园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12-2019 南京市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学会 南京雕塑协会 南京雕塑院 南京雕协 南京雕塑